硅系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硅系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科技到田最后一公里为何走了20年

发布时间:2021-06-17 13:53:38 阅读: 来源:硅系厂家

科技到田“最后一公里”为何走了20年?

春华秋实,丰收的季节,全国科技入户示范县不断传来好消息,水稻、玉米、大豆都实现了增产增收,出现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都看示范户的种田景象。现在,正是各地秋冬种陆续展开的一个大忙时节,为了加大工作力度,随着秋冬种从南到北有明显曲率的面板一样可以焊接陆续展开,农业部启动了科技入户秋季行动。同时,国家还投入了2亿元在全国200个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项目。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共同来思考,测土配方施肥、旱育稻秧这些技术都是20年前的技术,为什么20年前的技术今天才到田头,科技推广到农田“最后一公里”和技术扩散到农户的“最后一道坎”到底应该如何解决?采访了农业部科技入户水稻首席专家廖西元研究员。

:测土配方施肥等20年前的技术,今天才走到了田头,这其中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廖西元:一些很好的技术,比如说水稻的旱育秧技术、抛秧技术等,1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推广了,但是现在你可以到农村去做调查,很多农民现在还不知道,还没有采用。为什么会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呢?主要原因有三条:第一,就是农业科技投入太少,造成了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因此有些好技术无钱推,无人推;第二,在于推广体系存在一些问题,现在国家的农技推广人员超过100万之多,但有农业专业背景的人还不到45%,而在这45%的人中间,真正搞农业科技推广的人恐怕难以过半。因此,在册的人多,干农技推广的人少,而本来就不多的钱又不能用在干活人的身上,就造成了农业推广体系距离农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第三,就是推广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在推广技术方面,没有真正的以农民为本,把农民当成被动接受技术的一方,本来很好的技术,但是缺乏必要的互动沟通、激励,造成农民要么简单采用或技术不到位,要么发挥不了技术效果,简单的予以拒绝。另一方面,就是在推广方式上,这些推广队伍往往习惯于做一个样板,开一个现场会,缺少人员走进户、技术送到田,就难以满足当前农村个性化、多样化、现实性的需求。同时,在推广评价机制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获得推广奖成为推广者普遍追求的目标,而推广效果这方面的评价较少,征求农民的意见也少,引导了推广者不能以农民满意为最高目标。因此,很多农民就反映,现在很少看到农技人员下田了。

:这几年,我们也注意到,国家对于农业的投入是相当大的,而且对于解决农业科技走上田间地头的事情也非常关心。据您了解,现在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到底有多少?在改善你刚才提到的这些问题,是不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呢?

廖西元:通过今年农业部在200个县开展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成效:第一,就是促进了广大农民增产增收,以近期农业部组织全国水稻专家对安徽全椒县实施的水稻科技入户工程验收为例,他们通过入户检查和现场考察,就表明,通过选用优质高产杂交水稻等新品种,推广旱育秧、平衡施肥以及综合防治等技术,科技示范户的增产幅度在50公斤以上,节本20元以上,由于增产、节本加上品质改进,使农民每亩增收在100元以上。第二,就是再现了农业技术队伍的昔日风采,各地农技推广队伍通过人员走进户、技术送到户,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他们已经成为农民的知心人,全椒六镇大英村农户黑板上有这么一句留言“技术员,你辛苦了”,我觉得这个留言是对技术员最高的奖赏。

:前一段时间,我们到安徽省全椒县做了一个深入的采访,那里的科技入户工作非常细致,农民朋友非常欢迎。有一个科技示范户,叫易桂华,他讲述了现在种田与以前有五个不一样:品种不一样,播种期不一样,肥水管理不一样,秧苗方式不一样,病虫害防治不一样。可以说新时期也对农户提出了新要求,请您给分析一下,科技入户关键是推什么,怎么推?解决过去老的问题,面对现在新的情况,我们新的办法到底集中在什么地方?

廖西元:应该说科技入户这个工程主要是为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舞台,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舞台呢?我前面讲了,我们这个科技队伍在册的人多,真正干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少。这个舞台为选人用人提供了舞台,就是我们把能干活的人,为农民做服务的人,农民欢迎的人,把他聘请到科技示范户作技术员,这样,就把能干活和不能干活的人,干农业活和不干农业活的人分化、游离了出来,重构了一个技术队伍,为将来农业科技体系改革找到了要投资的重点,支持的重点。第二个方面,就是创造了一种比较好的推广机制,这种机制就是,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位。

:科技到田到位,重点是农技人员进村入户,用什么方式来保障他们正常的工作?用什么办法留住这些科技人员呢?

廖西元:主要有这么几个措施:第一,在当前来说,科技入户已经作了一个五年的规划,一干就是五年,我们通过聘用这些能干的农技员和推广技术人员作为农民技术指导员,让他们连续干几年,在干活过程中,在工作上、生活上有一定的补贴,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上的一些后顾之忧。第二,在推进科技入户工作的同时,国家也正在推进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现在改革的重点就是怎样把这些能干的人找到,将来作为支持的对象。我们推动科技入户,就能把县里能干的人找出来,成为将来政府要支持的对象。我想这两条措施可以为农民右面为实验参数控制部份稳住他们。

:科技推广的公益性和经营性这个争论是一直存在的,这方面的争论使农技人员有时候也有一点难以适从,现在想听一听专家的观点?

廖西元: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跟你说一个现象,去年我曾经到黑龙江省的一个县去考察他们的科技推广工作,这个县的农技推广中心有一个肖主任,曾经陪我走访了几个村,我发现了一个现象,他每到一个村,走进农民的家里,许多人都认识他,都叫得出他的名字,像自己的亲戚朋友一样,对他非常熟悉。同时,发现农民有什么农技推广问题,都会主动去找他,在找他的同时,也向他去买种子、买农药、买肥料。这个地方就给我一个启示,农技人员只要做好了为农民服务的工作,农民会花钱去买他的品种,买他的肥料,买他的农药,这样可以协调服务与经营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今年又到吉林省平安镇的农技推广站去考察,都是同样的结论,在做好服务的同时经营也上去了。现在是这样一个问题,服务不好,经营也不好。如果把改革放在分离公益性和非公益性上面,我觉得可能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在一些基本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假设一下,作一个展望,现在我们把这些搞公益性的保留下来,比如这些人,给他每个月1千块钱的工资待遇,当前他们收入是提高了,他们现在稳定了,愿意干这些农技推广的活了,但是,农技推广人员收入的增长永远跟不上社会的增长,他们今天满意了,五年以后,他们依然满意吗?如果五年以后他们的收入又跟社会差了一大截。国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不是又要通电子万能实验机主要是应用伺服调速系统过经营去弥补他们收入不足的这一部分,所以说,我想,弄的不好,现在这么分,五年以后,又到重新找改革的出路了。

:服务和经营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过在农技推广的过程当中,更重要的还需要加强服务意识,真正把心放在农民身上。非常感谢您。

廖西元:谢谢。

邳州市试验机
梧州试验机
东营试验机